传统书房坐具的理与用【批木网】
发布时间: 2016年03月30日 14:18:00
木材人都在用的神器—扫一扫下载APP
家具作为日用器物,可辅助人的日常生活。不同于其它场所的日用家具,其造型和结构都要满足阅读、书写、绘画、储藏等特殊功能的要求。传统书房坐具样式多种多样,总体上来说,无一不体现文人士子的学养与修为。
【批木网】
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不仅待人处世、日常生活、饮食穿戴讲究礼仪,写字、绘画等文化形式、家具器物也如此,礼仪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代由于礼仪的规范、规矩很多,各种场合应该摆放何种器物都有具体的规定,不能随便乱用。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祭祀、会见等,对家具等器物的要求相对更高。各种家具的形制都有规定,以椅子为例,有的椅子带有脚踏,有的不带,这从古代绘画上也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地位较高的人所坐的椅子有脚踏,地位低的就没有;正式场合的椅子有脚踏,非正式场合如燕居休闲时候的椅子就没有。
许多明清帝后的画像,他们所坐椅子下面都有脚踏,就是因为古代写真画像是一件很正式、严肃的事情,不可等闲视之,所以要坐得正式,并穿着正式。脚踏的实际作用是承托双脚。如果长时间两脚悬空坐在高的座位上,会使双脚、小腿和膝盖受到很大的伤害而落病。
古典家具体现了中国古代修身思想,更体现了古代文化思想造就的礼仪规范。而当今制作和使用古典家具的人大多不了解传统思想对健康的整体观念,所以仿古家具很难具有应有的功能,反而会给使用者制造一些麻烦。坐具的制作和使用,不同的场合应有所不同,如果不注意这种微小的差别,很可能适得其反。长辈和晚辈各有不同的坐具与坐姿,不同的坐具表明了不同的身份,也表明了自己的位置与该做的事情、该有的形象,这才具备了礼仪。坐具之礼,其实也正是为人之理,为文之理。了解不同场合与相应的礼仪,对于坐具的设计与制作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身心:席地而坐的无具之坐
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是合一的,人身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头顶百会穴上接天阳之气,脚底涌泉穴下接地阴之气,成就人与天地相合相应之势。《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身作为实体只能生活在实体上,贴近大地才能聚集能量。大地被尊为“地母”,其孕育万物、生长万物、不离不弃、不取不舍的精神,正是人应当效法的。西方文化中也有依靠大地才能获取能量的神话人物。
直接席地而坐的跪坐之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因为这种坐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大地。跪坐可以让人很自然地直立上身,尤其能使整个脊柱保持正直,不歪不扭。跪坐的另一个变势为跽坐,即两膝不动,将臀部抬起,大腿垂直于地面,此为“跽”。如《说文》中有:“跽,长跪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跪坐的时候,如果需要有小范围的移动,基本上不必站起来用脚走,可以用跽坐的方式,直接立着身子用膝盖跪行几步即可,但正是这种简单的跪行动作却有意想不到的医疗保健作用,能引气血自然下行,充实膝盖、小腿、两足,能散寒化湿、强腰健肾,治疗腰腿的病痛。此外,跪坐还可以帮助饭后消化。跪坐能最大限度地折叠双腿使双腿柔韧有力,是锻炼双腿的重要方法,更是将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不必特地挑时间,也能有健康的体魄。垂足坐,完全没有对双腿的锻炼,只是借坐具简单支撑。身体的大折叠消失了。所以,跪坐有待后人的深入认识。
人在平时,坐着和站立的时候居多。跪坐的姿态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主流坐姿,直到南北朝。汉代画像砖石上常有许多紧贴地面的矮床,看起来也就十几二十厘米高的样子,既离开土地避免潮湿又不过于远离,与大地的气息顺畅交流。南北朝开始高坐之后,人们越来越远离地面,只有两足踩在地上。
凡是与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木工机械 家装材料 油漆化工 紫檀 酸枝 spf 辐射松 松木 榉木 锯材 榆木 楠木 乌木 沉香 檀香 纤维板 黄花梨 香樟 橡木 杨木 桦木 白蜡木 花旗松 南方松 黄檀 鸡翅木 胶合板 等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