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明清笔筒的种类及特点【批木网】

发布时间: 2015年11月19日 16:26:00 已收藏 收藏

木材人都在用的神器—扫一扫下载APP

批木网—网上木材市场!点击此处下载APP


【批木网】

  笔筒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

  从目前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明屠隆《文具雅编》载:“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拼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

  制作笔筒的材质多种多样,有瓷、竹、漆、水晶、端石、玉、牙、紫砂等。以竹、木、瓷笔筒数量最多。木制笔筒在明清之际较为常见,有紫檀木、沉香木、鸡翅木、黄杨木、红木等。技法与竹雕大同小异,一般来讲,明代木笔筒作工朴素浑厚,刀法遒劲流畅,而清代木笔筒作工精致洁润,刀法细腻,意境深幽。明代木笔筒以紫檀、沉香木较为常见,纹饰以花卉居多。

【批木网】


  紫檀笔筒很少采用镂雕工艺,而是利用木质本身的色泽、纹理或棕眼加以表现,故显得大方稳重,古朴典雅。紫檀雕花卉笔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为花瓣形,整体釆用浅浮雕的方法,纹饰简练,刀法圆熟古朴,明代的风格特征十分明显。

  清代木雕笔筒与明代风格不同,除不加装饰的黄花梨、紫檀笔筒外,出现了许多雕刻华丽繁芜的笔筒,雕法多样有高浮雕、浅刻、浮雕、镂雕、阴刻等综合技法,刀法纤巧细腻。清代的木雕工艺还常用各种名贵玉石、象牙、螺钿等多种原料嵌在笔筒上,具有华贵异常的装饰效果,如紫檀百宝镶嵌花卉笔筒等。

  明清笔筒的大宗产品当推瓷器,瓷制笔筒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天启、崇祯时的瓷笔筒生产量较大,以青花为主,纹饰有植物、动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为直口,平底,腰微束。清顺治瓷笔筒器型品种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来讲,前者瘦高,后者粗壮,以青花为主,康熙时瓷笔筒的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釉里三彩及各种颜色釉。纹饰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节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征是胎釉结合紧密,胎质细膩。无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见有干支款。

【批木网】


  从器型上看,清顺治、康熙时某些笔筒还保留了明代笔筒上下均略撇的特征;清中期后,笔筒多为直身圆筒。雍正、乾隆时期出现了一些新颖的笔筒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双联形等。

  瓷笔筒的品种有青花、青花釉里红、粉彩、各种颜色釉等,以粉彩为主,装饰味道较清初浓郁。如粉彩双联方胜型山水笔筒,为乾隆时笔筒的典型。嘉庆、道光时笔筒仍以粉彩为主要品种,器型以细高为主。纹饰以人物等居多,较为侧重观赏性。此时的另一特点是雕瓷笔筒开始出现,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黄釉雕瓷笔筒最为出色。

  晚清瓷笔筒仍较盛行,但质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征是胎釉结合不紧密,釉面泛灰,青花浮于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红彩图章款。从形制上看,到了清朝,笔筒的形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顺治年间的笔筒一般体形较高,平底无釉,胎体厚重,到了清康熙年间,则体形略为降低,胎壁适中,底中央有一小圈下凹,涂白釉,凹圈外平坦,向外施一圈白釉,向内边的一圈则无釉。这种底形看上去似一玉璧形,所以,人们称之为“玉璧底”。到了清雍正、乾隆以后,笔筒则变得胎体略宽,胎壁也略薄,其底也由“平底”、“玉璧底”改为“圈足”。

批木网——网上木材市场!www.anywood.com


  凡是与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木工机械 家装材料 油漆化工 紫檀 酸枝 spf 辐射松 松木 榉木 锯材 榆木 楠木 乌木 沉香 檀香 纤维板 黄花梨 香樟 橡木 椴木 杨木 桦木 白蜡木 花旗松 南方松 黄檀 鸡翅木 胶合板 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


        相关阅读:篆刻在笔筒上的诗情画意【批木网】
文章关键词:  笔筒 材质 明清 特点 种类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