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柳巷|从历史长河里风尘仆仆地走来【批木网】
木材人都在用的神器—扫一扫下载APP
【批木网】
扬州城里的南柳巷与“龙背”所在的北柳巷只有一街之隔,其被称为“龙之脖颈”。老扬州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扬州城是被一条龙脉所护着的。这是老扬州人对扬州的美好祝愿,也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含义。
【南柳巷:龙脉的脖颈之地】
如今住在南柳巷的,大部分都是老居民,他们是岁月变迁的见证者。“扬州城内流传着一个典故,老扬州人其实都知道,扬州是被一条龙脉所护佑。”南柳巷70多岁张老介绍,“这条龙脉的起点是埂子街南边的龙头关,穿过埂子街,就到了"脖颈"南柳巷,再往北就是"龙背"北柳巷,最后再穿过天宁门大街,到达位于槐泗的龙尾田,正好组成一条完整的龙脉。我们老扬州认为正是这条龙脉,才保护扬州城不受大灾害侵袭,保证老扬州的太平安定。”
虽然“龙脉”一说是“玄说”,但是也可以看出,这是“老扬州”内心对于扬州和平稳定的美好期待和祝福。
【南柳巷:独特民居结构】
南柳巷的东边就是著名的小秦淮河,南柳巷依河而建,这条河也是扬州新旧城的分界线,河东叫新城,河西叫旧城,因为旧城面积太小,于是就扩展了新城。
“以前小秦淮河叫护城河,又叫城河。不管在旧城还是在新城,都有许许多多的巷子,巷子套着巷子,错综复杂。”张老指着他家屋后的巷道介绍,“我家这里是南柳巷的八大家,这八大家的主人原来都是扬州的盐商,在两个巷子里面居住,每巷住四家。”
【批木网】
“这里每一家都是从四合院改建的,分为前后两进。”张老在屋中用手比划道,“这里每巷四家一家连着一家,相连的两家共用一道墙,在民间被称为"连体四合院"。这里的架梁是"前五后七",后面显得更高大一些。在巷子一头一尾的第一家和第四家,房间数都是"明三暗四",即直接看进去好像只有三间房,其实后面还暗藏有第四间房。”
“后来这里的房子就被调整了,现在一部分人家还修了小二层木楼。”张老介绍道。
【大儒坊:文风荟萃集贤楼】
扬州自古以来就文风荟萃,有无数文人墨客留下诗篇,而南柳巷作为扬州的著名古巷之一,自然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积淀。
“在南柳巷与新胜街的拐角处,存有大儒坊历史遗迹。”张老边走边介绍,大儒坊是扬州人纪念董仲舒这位大儒的。据清人梁章钜《楹联续话》记载:“扬州大儒坊董祠之左近,有集贤楼。”据说当年集贤楼下临城河,形胜绝佳,楼前有集句联云:“桃花潭水深千尺,明月扬州第一楼。”因为董仲舒的影响,这里一时群贤毕至,文气云集。今日虽不见当日文风鼎盛之气象,但今人站在先贤所曾站立之地,观摩古风流韵之街道,仿佛仍能听到穿越千年时光所传达到的谆谆教诲。
【批木网】
在南柳巷,除了大儒坊外,在清代李斗所著的《扬州画舫录·卷九》中还有“厉樊榭诗中有"柳巷南头诗老在"句”这么一说。厉樊榭所谓何人?厉樊榭真名厉鹗,是清代著名诗人,且与扬州著名的清代儒商“扬州二马”关系颇好。“扬州二马”侨居扬州,经营盐业,为当地巨富,捐资开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设义渡,造救生船,造福一方百姓,其慷慨好义的名声远为传播。而且,“二马”又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和诗人,他们好古博雅,考校文艺,评骘史传,旁及金石书画,尤以诗词最出名,主持扬州诗坛数十年之久,文风一时无两。可以说,南柳巷完全称得上是文风荟萃,这是绝不夸张的。
【河滨公园:秀丽于民国年间的时尚】
“在小秦淮河中段西岸,过去曾有一座颇有名气的河滨公园。”张老站在河岸边指着对面介绍。该园始建于宣统末年(1911),是由扬州各大商家集资,在废城基上兴建的扬城最早的一处城内公园,占地10余亩。大门建在南柳巷大儒坊,游人可通过建筑在小秦淮河上的一座砖石拱桥(公园桥)出入公园。
穿过拱桥,进入公园内部后,可以发现公园内花木扶疏,环境幽静,景色宜人,建筑典雅别致。公园中央建有“满春堂”大厅,南侧圆圈门内为桂花厅,大厅之北有署名“伫月峰”草堂3间,大厅以西为“迎曦阁”。阁前有一峰石,矗立庭际,壮极奇古,初筑园时由南门外汪氏九峰园故址迁来。今移到史公祠梅花仙馆前,称之为“南园遗石”。园内还配有荷花池塘,峰石假山,水榭花廊及木架紫藤走廊等建筑物体。四时花木点缀其间,环境十分优美。
“民国年间,公园一带为扬城最为繁华的休闲游乐和品茗聚会地段,素有扬州"大世界"之称,故上世纪30年代,便将此处改名为"扬社"。”张老眯着眼睛,陷入回忆。“扬社既渗透着传统文化的习气,又洋溢着西洋时髦文化的氛围。当时,国外风靡的新时尚,上海流行的新歌曲、交际舞,南京上演的新影剧,很快就会传播到这里。扬社里面开设了紫来轩、伫月峰等茶社,成为文人墨客、新闻记者、商界人士和亲戚朋友品茗会友、交流信息、聚会小憩的场所。同时园内还设有天凤园回民餐馆和西餐厅、跳舞厅、旅社等,专供来扬游人和四方宾客食宿游乐。逢遇喜庆佳日,还有一些达官显贵和社会名流等大户人家,在此举行喜庆仪式,并有江都县贫儿院的洋鼓洋号队参与助兴。”
“扬州解放不久,扬社先为扬州地区公安大队驻地,后交扬州地区影剧公司使用,但是因为一场大火,公司被烧毁了,一直没有被修复,现在被当成了职工宿舍。”张老不禁有些叹息。
【批木网】
【老旅馆:浸润着怀旧之风】
“60年前,这里一度很繁华。”张老指着面前的建筑说道,“这个国营工农旅社是早在解放之初就已经建好的,是当时扬州比较繁忙的旅馆之一。”“这家旅馆一开始是国营的,改革开放后,才变为私营。”旁边的热心市民插嘴道。
眼前的这幢古旧的旅馆,坐落在南柳巷一处不起眼处,门牌已经很老了,上面的字还是繁体,刻有“南柳巷70号”字样。
走进旅馆,八仙桌、古铜镜、墙上古老的钟,都透着浓浓的复古风。更让人觉得怀旧的是,一个公共的大水池,里面放着很多热水壶,旁边还有生火用的蜂窝煤炉。旅馆门前的那个茶炉,一天到晚,冒着热气。这家小店并不大,上下两层也就15间房子,简陋到连个价目表也没有,每天单间价格在30元-40元的样子。这种古旧的风格让人恍若之间穿越了时光,重新回到了60年前。
“我以前曾经住过这间旅馆。”一旁的王老话里带上了回忆,“以前晚上下班的时候,我就喜欢窝在里面,点上火炉,享受那一刻的放松与温暖。现在,还有一些以前的房客会通过口耳相传再住回来。一些外地务工人员进城,也会选择住在这里。”
【新桥:回忆曾经的岁月】
从南柳巷往东边走,穿过一条小巷,就到了小秦淮河,一座叫做“新桥”的砖石桥就横跨在小秦淮河上。
【批木网】
桥面上的坡道由一块块窄小的青砖铺成,道路两边铺满淡褐色的条石。经坡道下来时,可以清晰地看到,青砖和条石的表面凹凸不平,就好像沧桑的历史在时光的流逝中无意间刻下的疤痕。桥的扶手是由水泥构成,上面有经过风吹雨打所残留的痕迹。走在这样的坡道,轻轻抚摸桥上的扶手,仿佛走过的不是一座桥,而是一段岁月。
“我们家以前喝的水,都是从小秦淮河里运来的。”说到新桥横跨的小秦淮河,张老想说的事情就更多了,“当时这里的居民都是从河里弄水喝,日常用的水都是河水,大家伙都推着独轮车把河水运回家,用老土灶慢慢煮水,再用这水泡茶,泡出来的茶可香啦。虽然南柳巷有十来口水井,可是用井水泡的茶,味道比较咸,所以还是选择河水的居多。”
“以前南柳巷在小秦淮河边上还有一个小码头。”张老站在河边回忆道,“一直到解放初期,来往的都是游船、官船,当时来的游人可多了,码头上还有人撑着竹竿,划着木桨,专门用小划子把来往的游人摆渡送到瘦西湖游玩。当时旁边还有一个小亭子,专门卖票让人乘坐小划子。”
“解放后过了大约10年,这边就不走船了。”张老继续回忆道,“如今随着城市改造,清理河道,这里的河水更清了。”
批木网——网上木材市场!www.anywood.com
凡是与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木工机械 家装材料 油漆化工 紫檀 酸枝 spf 辐射松 松木 榉木 锯材 榆木 楠木 乌木 沉香 檀香 纤维板 黄花梨 香樟 橡木 椴木 杨木 桦木 白蜡木 花旗松 南方松 黄檀 鸡翅木 胶合板 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
相关阅读:美国山核桃|拥有7000年的历史【批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