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文化传播是事业也是责任【批木网】
发布时间: 2015年08月26日 10:37:00
核心提示】微信搜索”批木网“或者”anywood_com",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立即关注:
在进入红木行业之前,我本人其实对红木家具接触不多也并不是很了解。2010年进入红木行业之后,一方面是工作的需要,接触红木家具的文化与底蕴,另一方面,更是从宏观行业的角度在学习了解。对于我来说,红木文化的传播更像是一项事业、一项责任,在这个行业从事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感触较多的可能是自己从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与生命力,而我直接的变化就是性格与内心变得更“静”。
红博馆要打造的是中国顶级红木文化品鉴交易平台,推动的是中式古典文化交流平台,我们在推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过不少从业者,在行业的起伏中沉沉浮浮。在我看来,红木行业和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一样,有其发展的正常市场波动,而我们始终需要保持的是对事业的专注与平常心。就像红木家具一样,一件绝世家具的做成,少不了精心的选材、细致的工艺以及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成分;红木行业做好,也需要做家具的沉静和耐性。我见到很多红木技艺传承人,还有一些起步不错的红木企业,因为追逐资本的贪婪等而让自己及企业深陷泥潭而荒废了专攻。红木行业就像红木家具,看似古老,实际上历久弥新,非常有生命力。希望行业人能够摆好心态,学会静,用专注的态度,共同将红木行业传承好发展好,共享发展成果。
1949年,我出生在北京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我爷爷特别喜欢古董,很小的时候,我就能经常接触到一些古旧的东西:清代四王的山水画、康雍乾时期的古瓷、光润的红木书桌……耳濡目染,喜欢古董成为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事。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踏入社会,当时社会经济的窘迫、文化的单调荒芜,感觉整个社会是一片灰色,一下子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十分迷茫。偶然的一次,我在路边被一段太师椅的残片吸引住了,那残片在阳光下发出不可名状的光泽,当时的我,联想到那些东西曾经是人们优雅、温馨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仿佛一下子有了生命,唤醒了我内心对古家具的爱恋。自此,我开始收旧家具的历史。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为了多长眼力、用有限的工资尽可能地买自己喜欢的家具,从最初常跑信托公司、文物商店、硬木家具厂,发展到通州、香河,后来一直延伸到河北、山西。所受的风霜与艰辛,已非常人所能体会。残件虽不如整件完美,但它将古家具的细微之处展露无遗,我也因此积累下了一笔丰厚的感性认识。
我们这个社会经过极度的物质匮乏,但是当随着流水线开动起来,不停生产出来的东西充满世界后,你会发现盛载着历史,盛载着祖先的血汗、情趣,盛载着生命中最根基的文化的东西是很难再得到的。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当时社会上虽然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古家具交易市场,北京专营古董的店门前几乎都挂着这样一块牌子:“本商店只接待外宾”,一车一车的古家具流向国外。曾经,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悲壮的勇士,像堂·吉诃德一样,一个人站桥头,面对着千军万马。很多人倒来倒去,最终目的是赚钱,我当时真是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不留下来?我如果有喝退千军万马的能耐就好了。可是我能力有限,但不管怎么样,我给国家还是留下了几件家具,最终是归到博物馆里,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凡是与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木工机械 家装材料 油漆化工 紫檀 酸枝 spf 辐射松 松木 榉木 锯材 榆木 楠木 乌木 沉香 檀香 纤维板 黄花梨 香樟 橡木 椴木 杨木 桦木 白蜡木 花旗松 南方松 黄檀 鸡翅木 胶合板 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
相关阅读:红木家具:人与木与生俱来的情感【批木网】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立即关注:
【批木网】
●曾永杰,红博馆总裁在进入红木行业之前,我本人其实对红木家具接触不多也并不是很了解。2010年进入红木行业之后,一方面是工作的需要,接触红木家具的文化与底蕴,另一方面,更是从宏观行业的角度在学习了解。对于我来说,红木文化的传播更像是一项事业、一项责任,在这个行业从事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感触较多的可能是自己从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与生命力,而我直接的变化就是性格与内心变得更“静”。
红博馆要打造的是中国顶级红木文化品鉴交易平台,推动的是中式古典文化交流平台,我们在推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过不少从业者,在行业的起伏中沉沉浮浮。在我看来,红木行业和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一样,有其发展的正常市场波动,而我们始终需要保持的是对事业的专注与平常心。就像红木家具一样,一件绝世家具的做成,少不了精心的选材、细致的工艺以及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成分;红木行业做好,也需要做家具的沉静和耐性。我见到很多红木技艺传承人,还有一些起步不错的红木企业,因为追逐资本的贪婪等而让自己及企业深陷泥潭而荒废了专攻。红木行业就像红木家具,看似古老,实际上历久弥新,非常有生命力。希望行业人能够摆好心态,学会静,用专注的态度,共同将红木行业传承好发展好,共享发展成果。
【批木网】
●张德祥,古家具学者、收藏家、鉴赏家1949年,我出生在北京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我爷爷特别喜欢古董,很小的时候,我就能经常接触到一些古旧的东西:清代四王的山水画、康雍乾时期的古瓷、光润的红木书桌……耳濡目染,喜欢古董成为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事。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踏入社会,当时社会经济的窘迫、文化的单调荒芜,感觉整个社会是一片灰色,一下子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十分迷茫。偶然的一次,我在路边被一段太师椅的残片吸引住了,那残片在阳光下发出不可名状的光泽,当时的我,联想到那些东西曾经是人们优雅、温馨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仿佛一下子有了生命,唤醒了我内心对古家具的爱恋。自此,我开始收旧家具的历史。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为了多长眼力、用有限的工资尽可能地买自己喜欢的家具,从最初常跑信托公司、文物商店、硬木家具厂,发展到通州、香河,后来一直延伸到河北、山西。所受的风霜与艰辛,已非常人所能体会。残件虽不如整件完美,但它将古家具的细微之处展露无遗,我也因此积累下了一笔丰厚的感性认识。
我们这个社会经过极度的物质匮乏,但是当随着流水线开动起来,不停生产出来的东西充满世界后,你会发现盛载着历史,盛载着祖先的血汗、情趣,盛载着生命中最根基的文化的东西是很难再得到的。到了上世纪80年代,当时社会上虽然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古家具交易市场,北京专营古董的店门前几乎都挂着这样一块牌子:“本商店只接待外宾”,一车一车的古家具流向国外。曾经,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悲壮的勇士,像堂·吉诃德一样,一个人站桥头,面对着千军万马。很多人倒来倒去,最终目的是赚钱,我当时真是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不留下来?我如果有喝退千军万马的能耐就好了。可是我能力有限,但不管怎么样,我给国家还是留下了几件家具,最终是归到博物馆里,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批木网】
凡是与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木工机械 家装材料 油漆化工 紫檀 酸枝 spf 辐射松 松木 榉木 锯材 榆木 楠木 乌木 沉香 檀香 纤维板 黄花梨 香樟 橡木 椴木 杨木 桦木 白蜡木 花旗松 南方松 黄檀 鸡翅木 胶合板 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
相关阅读:红木家具:人与木与生俱来的情感【批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