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靠的那双手【批木网】

发布时间: 2016年06月17日 13:56:00 已收藏 收藏

木材人都在用的神器—扫一扫下载APP

批木网 anywood.com  

  批木网—网上木材市场!点击此处下载APP


  手艺,双手承载的艺术。

  精工细作,尽心竭力,这是手艺人给传统工艺文化的一份承诺。

批木网 anywood.com

【批木网】

  冯骥才先生在《俗世奇人》中曾说:“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灵动美妙的手指穿越材料之间,厚实宽大的手掌托起整件作品。

  手的力量,在这动静之间完美呈现;

  手的背后,则是一个个平凡的民间艺人在演绎他们的手艺故事。

  这双手,或许长满干茧,也许弯曲不直,却缔造出属于中国匠人的荣耀!

  来,看看这双也许不美好,却足够温暖的、匠人的手。

批木网 anywood.com

▲拉坯的手【批木网】


  云南建水碗窑村,76岁的陈绍康是年龄最大的建水陶制陶人。他13岁开始学习拉坯,60多年过去,如今已白发苍苍,但仍然干劲十足,他说:“我现在一天还能拉20个坯,宝刀不老。”

批木网 anywood.com

▲玩黑泥的手【批木网】


  见惯了黄泥拉坯,来看看黑泥。17岁初中毕业,张文亮就开始学习制作平定刻花瓷,成为了专职“玩黑泥的人”。“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他跟父亲学会了黑釉配料,跟大爷学会了烧窑,跟舅父学会了手工拉坯。黑色的泥土“染”花了他的手,指头却依然是轻巧的、灵动的。

批木网 anywood.com

▲做鸟笼的手【批木网】


  60多岁的刘子元,制作的微型鸟笼直径最小的仅有15mm,工艺精湛,令人惊叹。但由于患风湿20多年,刘老双手的10根手指早已严重变形,只有拇指和食指可以正常活动。制作这些微型鸟笼,细若头发的笼丝,要拉百次,每次拉丝他都要忍受风湿带来的疼痛。

批木网 anywood.com

▲制鼓的手【批木网】


  刨木片、箍鼓身、蒙鼓面……作为彭氏传统手工制鼓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彭招波老人的手,黝黑精瘦,关节突出,这正是长期制鼓反复拉伸绳子留下的。

  即便随儿子进城安家,他也一个不落地带上了所有制鼓工具。只要有人订制,他便操刀献艺,自己也能乐上好一阵子。“只要有人需要,我都会做,直到拿不动刨刀了。”

批木网 anywood.com

▲雕龙头杖的手【批木网】


  从40岁那年迷上雕龙头拐杖至今,陈正松共雕了上千根拐杖。如今,他不画稿,拿到一块木头,看一眼形状和天然纹理,适合雕刻什么样的龙头,心里就有数了。

  拙木一块,从他的手中却能龙头跃然而起,拿着刻刀,沾着刨花的手,比千万人更懂年轮。

批木网 anywood.com

▲打铁的手【批木网】


  从打铁开始,蔡小小每天都会拍一张手的照片,一年365天便积攒了365张照片,清晰记录了他放下画笔拿起铁锤的手部变化全过程。

  抚摸着手掌里一天比一天厚实的老茧,用艺术家的思维身体力行地去感受传统手艺人的生活模式,这样的状态蔡小小觉得很满意。

批木网 anywood.com

▲打剪刀的手【批木网】


  安徽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68岁的张尚志是唯一一位还在打制剪刀的手艺人。打一把正宗的后山剪刀,要经历24道工序,锤打1000多次才能完成。张尚志早上6点到作坊,晚上6点才回家。这种习惯,他保持了整整50年。

批木网 anywood.com

 ▲张箩的手【批木网】


  白明印是行走在太行山下的普通张箩人。这种传统的筛面粉工具越来越少,需要修补的就更少了。把破了口子的箩网拆下来,固定在箩圈上,绷直,用小钉子固定,一个箩就修好了。

  张箩人总是在路上,一路修箩补簸箕,靠手上功夫养活一家人。从1964年至今,白师傅走了已有50年。

批木网 anywood.com

▲制伞的手【批木网】


  从媒体人转型做雨伞,贾勇投笔从艺的路走了12年。双手早已布满老茧,沧桑无限。

批木网 anywood.com

▲做油纸伞的手【批木网】


  在云南荥阳村,还有4个人做油纸伞,80多岁的郑家朝是手艺最精良的人。他选的竹子一定要直,桐油一定要熬上一整天,伞骨、伞头和伞眼都是亲手车出来的,包括最后一道工序盖印。

批木网 anywood.com

▲开脸的手【批木网】


  徐家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靠着家传的一把雕刀、一套雕版、一卷画稿和一枚“德和泰”印鉴,他在数十年的落寞中印出梁平年画的复苏,也在一道道工序里复活了老辈的记忆。梁平木版年画最独特的一招就是套印完后的点彩,又叫开脸。徐家辉这一点,就决定了人物的喜怒哀乐。

▲蓝染的手


  24岁的潘宏甲是贵州水族小伙子,他把家乡的蓝靛泥搬到重庆,一边读书一边做蓝染品牌。

  两三年时间,双手的指甲已经被染成蓝色。他从没想过彻底洗净它们,因为蓝色是家乡人民颁给他的勋章。

批木网 anywood.com

▲捡字的手【批木网】


  左手不停转动字模,右手稳准运力,刀尖划过,木屑纷飞。从事中国木活字印刷多年,王超辉满是老茧,不过,捡起字来却是灵动自如。“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嘴里念着祖上传下来的“捡字诗”,王超辉的双手就像雷达一样精准定位,能够很快地在上万个活字中找到需要的字模,而且从来不会出错。

批木网 anywood.com

▲晒纸的手【批木网】


  73岁的龙子秀奶奶,住在高黎贡山下的一栋百年老宅里,因为儿子患了尘肺病不能外出打工,家里就一直进行着造纸的事儿。每当太阳好时,她就会把家里的纸拿出来晒一晒。

批木网 anywood.com

▲制香的手【批木网】


  轻轻转动盘香筒,段玉萍的一双巧手便能灵巧地把香条盘在铁筒上,盘香的速度和压香机挤香的速度刚好一致,十分默契。不过,做香不能戴手套,由于缺少保护,段玉萍的手一到冬天就满手开裂,香面进到裂口里,经常疼痛难忍。

批木网 anywood.com

▲做油货的手【批木网】


  油货,长沙人的传统早餐,除了油条,还有馓子、香油饼等。人到中年的陈国元和妻子彭婉林每天清晨在长沙市中心背街的箱子里开店,现场做馓子是他们的绝活。刷上油的面条被陈国元缠在手上,像翻毛线一样不断拉伸、收拢。放进油锅里炸好后,馓子呈扇形,能摆成一个圈。

▲炼烟的手


  制墨需要取烟,烧1000kg松树树根能得100kg松烟。冯宜明与父亲冯国华经营着一家小而精的家庭作坊,坚持纯手工制墨。每年夏天,便是他炼烟的日子。

批木网 anywood.com

▲髹漆的手【批木网】


  髹漆,需经过制坯、刮灰、裱布、数遍填灰、数遍髹涂、描绘、堆灰、贴箔料、罩漆、打磨、推光、揩清等制作工序。29岁的陈剑兵髹漆却有13个年头了,大漆制品呈现何种效果,完全要靠制作者的手指触摸和眼力判断。

批木网 anywood.com

▲斫琴的手【批木网】


  裴金宝或许算是当今苏州惟一既能弹琴又能制琴的人,以木斫琴,仿古断纹,也修复诸多唐宋古琴。他不仅制琴、修琴,还传琴,倾心向社会各阶层的爱琴人传授琴艺,教授、在校大学生、小学生、园林工作者……他从不管其来自何方,只要有颗爱琴的心,便执手相教,无私传授,真正做到心手相传。
   

来源:互联网

批木网——网上木材市场!anywood.com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等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

查看更多:木材价格 木材批发 木材交易  木材行情  木材市场

【相关阅读】苗寨里的老绣片 苗族针线活儿

文章关键词:  手艺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