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碎瓷碗剪出的美丽屋顶【批木网】
发布时间: 2016年06月07日 11:33:00
木材人都在用的神器—扫一扫下载APP
想必你一定对闽南的祠堂和寺庙流光溢彩的屋顶有印象吧。双龙戏珠、百鸟朝凤、文武百官……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形象,都是由破碎的瓷碗“剪”成的。福建东山剪瓷雕传承人,造就了瓷碗的重生,运用剪裁的瓷片镶嵌在屋脊、厝角、檐下照壁的建筑装饰艺术,成为闽南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批木网】
剪瓷雕选用胎薄质脆的彩色瓷碗为原料,按照需要,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剪成各种形状,然后用再用水泥、贝壳灰、麻绒、红糖水(红糖水,起到增强粘性的作用)搅拌而成的粘胶,把它贴到以瓷条、铁丝、壳灰捏就的胚胎上,按照艺术造型的需要砌粘出人物、动物、花卉、山水,或镶嵌于民居的照壁,或耸立于寺庙宫观与府堂之屋顶、屋脊、翘角、门楼以及墙面的水车垛上。剪瓷雕”的“剪刀”非同一般。它形似平口老虎钳,但钢口不能太硬,如果硬碰硬,就容易将瓷片剪碎。这种钢口偏软的剪刀,长度在25cm到35cm,它在熟练的艺人手里,能很快地将瓷器分割成各种形状,再修整出所需要的、边缘光滑的瓷片。
【批木网】
剪瓷雕分为平雕、立雕圆雕、叠雕、半浮雕。平雕着重于构图,一般用于近景;叠雕则多用于高处屋顶的龙凤走兽、水族飞禽和花卉树木,用片片彩瓷表现凤毛麟角、红花绿叶,无不栩栩如生;立体雕难度最大,多用于古装戏曲人物。武将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佳人的宽衣窄袖,只有立体雕方能奏效。立体雕须先用硬度强的铁丝或竹篾做骨架,敷上用黄麻茸或稻草茸和着红糖浆拌成的粘性泥灰,打好泥塑坯型,再粘贴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剪瓷片,一个个形神兼备的人物、动物便呼之欲出。没有预设的模型,需要的造型如祥云、花朵、双龙戏珠、孔雀、戏剧人物,先经过简单的白描,再把所有的样式在脑子里进行排列组合。这门工艺不仅需要懂构图,还要了解人物典故,琢磨人物表情、形态。所有工艺都需要手工完成,没有现代化工具可替代。
【批木网】
剪瓷雕融合了泥塑、绘画、色彩、雕刻之所长,色彩艳丽,不易剥蚀。任凭日晒雨淋以至寒冷炎夏的浸袭,彩瓷剪贴依然熠熠生辉。一般来说,位于屋脊下堵头位置者多半为花草图案。以瓷碗表现花叶的立体感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其运用面最广,也最体现剪瓷雕绚丽的色彩。
【批木网】
有人说,剪瓷雕是明清时期漳浦、诏安一带的艺人发明的;也有人说,“剪瓷雕”是由广东潮州地区传入闽南的。关于“剪瓷雕”的历史源头,至今尚未厘清。据台湾巡察御史黄叔璥《台海使槎录》记载:“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台南泉漳郊商提议建仙宫,庙中亭脊,雕镂人物花草,备极精巧,皆潮州工匠为之。”而且“壮丽工巧,甲于群庙”。这些记载说明,至少在明末以前,剪瓷雕就已经盛行于粤东、闽南各地,康熙年间传入台湾。剪瓷雕至今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也走过一个材料流变、工艺革新、解放劳动力的历程:传统的麻灰为现代的水泥所替代、传统的瓷片一度为彩色玻璃所替代、传统的瓷剪修边为砂轮机打磨所替代,传统的个体制作体系也受到当代产业化装饰工艺发展的影响。
【批木网】
目前,国内的建筑剪瓷雕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的寺庙、祠堂等古建筑,而一个村一般就是一座寺庙和几座祠堂,对剪瓷雕需求有限,加上剪瓷雕工艺极为烦琐,必须以手工一片一片镶贴,年轻人大都没有耐心从事这项技艺,一个工程做完后,一般是几十年或上百年才会重修,因此工程量越来越少,经济效益也不算太好,学艺的人寥寥无几,为了生活,许多艺人纷纷改行。虽然已是一门百年民间工艺,但因剪瓷雕一直只出现在庙宇、祖祠、寺院的屋脊上,“远离”人们的视线,所以长期以来并不为大众所了解。
【批木网】
人们越来越钟情于可塑性和耐用度更高的石雕。但无法替代的是技艺高超的艺人们认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无法替代的是每一个碎片手工拼贴的质感,无法替代的是闽台原乡美术的质朴情怀。来源:互联网
木材 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等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
【相关阅读】十大中国古典家具传世工艺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