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木文化|红河哈尼族人“矻扎扎”节——打秋千【批木网】
木材人都在用的神器—扫一扫下载APP
【批木网】
“矻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村村寨寨打秋千,另外,还兴串寨、跳鼓舞。“矻扎扎”过3至5天,每年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开始。这时刚栽完秧,农活少,借此时机欢庆。秧苗在田里由黄变绿,迎接薅秧季节的到来,预祝秧苗茁壮成长,长出粒大穗长的稻谷,家家户户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矻扎扎”的主要活动内容是打秋千。节日的第一天,各村各寨要上山挑选一棵粗直的松树做磨秋杆。秋杆有规定尺寸,长短每年相差不能超过3至5寸。秋杆木黑夜砍好,黎明前扛回村。第二天,家家杀两只鸡、一只鸭献秋木,然后立磨秋、竖转秋、架甩秋,并在秋场一侧略高于地面的土坎上安放牛皮鼓。
磨秋就是用坚硬的栗木栽在地面,顶端削尖作轴心,再把数丈长的松木横杆的中间段凿凹架上即成。打磨秋时,横杆两端骑坐或爬上相等的人,轮流以脚蹬地使磨秋起落旋转,像磨一样,所以叫磨秋。按照哈尼人的规矩,磨秋杆必须是黑夜砍好后,小伙子们在黎明前扛回来。他们一路唱着山歌,把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做成的秋杆抬到寨边的秋场,将一根木头栽进土里,顶端削细当轴心,然后再把长长的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两边的横杆长短要一样,还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划伤手。下午,穿着绚丽服装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场,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长的传统习惯,先由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开秋”,他们象征性的甩了几圈以后,一对对、一双双的小伙子们、姑娘们轮流上去转。打磨秋是一项哈尼人充满情趣的体育活动,它要求磨秋两边的人数要对等,骑坐的人用脚蹬地面,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反复转动,悠悠荡荡。甩秋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围观的人也显得更加开心,人群不时发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声,为其加油助兴,气氛十分热烈。那些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象。
【批木网】
转秋比较复杂,就是在相对距离三四米处各栽一棵长四米左右的粗壮栗木,顶端凿出滑槽,用一根木头为横杆搭入滑槽,横杆中间串上约两米左右的X形的四根木头,每X形的顶端系上一根缆绳,人坐其中,每端可坐一人或二人,整个转秋可坐四人或八人。坐者面向外,脚落地的人一蹬地就反转起来;越转越快,飞快时像球在转,所以叫转秋。甩秋就是汉族常打的秋千,将两股棕绳的一头系在大树横出的粗壮树枝上,下端约距地面70厘米处的绳两端拴一块小木板,人站在踏板上,两手抓住棕绳,一蹲一站,甩秋就荡起来了。
这天,寨门墙上挂满了竹筒,竹筒里插有松枝、秧苗、花椒枝,祀求稻谷饱满。天黑前,把竹筒取回家时,祭磨秋仪式开始了。这时,磨秋的一头扎上火把,旁边的人端着摆满饭菜的竹簸箕祭秋。主持人把一杯杯酒洒在磨秋上,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然后把磨秋转三转,使点燃火把的那头3次高高地转向东方,迎接天神降临,保护哈尼人的庄稼。第三天,太阳一出山,栽秧号吹响了,男男女女拥向秋场,磨秋翻飞人欢笑。
【批木网】
来源:批木网整理
批木网——网上木材市场!www.anywood.com
凡是与 木材木业 红木 原木 人造板 地板 板材 家具 木工 木工机械 家装材料 油漆化工 紫檀 酸枝 spf 辐射松 松木 榉木 锯材榆木 楠木 乌木 沉香 檀香 纤维板 黄花梨 香樟 橡木 椴木 杨木 桦木 白蜡木 花旗松 南方松 黄檀 鸡翅木 胶合板 有关的资讯、供求、人脉,全在批木网
相关阅读:木创|走进木门,走进“家”【批木网】